南航广州--温哥华-墨西哥航线开航在即往返低至2000元
从国内形势看,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是最高的。
俄罗斯经济中出现了大量的产能过剩,而这种产能过剩又恰恰遭遇了世界能源结构需求的革命性变化,于是,产能过剩正在变成产能过期,面临被逐渐淘汰的风险。这个时候,加上美国经济复苏强劲,美元升值以及欧美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等叠加因素,俄罗斯卢布危机和经济危机一时爆发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其次是由于石油产能充足内部无法消化导致对外依赖性特征(出口占总产量的50%左右)。与此同时,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却固化在以石油为最终供给的旧模式之中,没有及时地转型升级。对于俄罗斯此次经济、金融危机有各种解释,但主流的说法是俄罗斯单一的经济结构以及石油价格下跌所致。近期,俄罗斯发生经济危机,主要表现是卢布大幅贬值(从年初到现在大约贬值了50%)。工业4.0的特征是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
俄罗斯卢布危机和由此引发经济危机是一个历史积累过程,其路径非常清晰。西方由于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引发的西方制裁对俄罗斯本次经济危机影响不大。波兰实行过职工参股乃至雇员买断制(即EBO),在初始私有化以后,股权在二次交易中由于外部投资进入和内部经理层收购逐渐向能人手中集中,EBO逐渐变成MEBO(管理层与雇员共同买断)和MBO(管理层买断)。
所以国企与民企如此表现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双方在真正的市场竞争中的磨练程度有天壤之别。其悲悯好友戚戚之心令人动容,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林先生这份心境当令所有学人敬视,但是我们仍然要重新仔细审视杨小凯和他所提的这个问题。如今的文化担负起前所未有的使命:它变成了一种合理合法的、对新事物永无休止的探索活动。最重要的结论是,中国几乎没有培育出任何在全球具有重要意义的企业。
这种相互支持的本质就是交叉补贴。这些做法有些并非有心设计,有些则是有意为之但并不奢望如此举措日后却产生意料之外的后果。
说到中国的国企改革,国家并没有清晰的文字记录下其具体方案,后来人们所公认的所谓的抓大放小最早见于上海市国企改革实践。随即主张改革者挟不可阻挡之势促使清廷于1903年设商部,1905年废科举,1906年宣布立宪。一退:从区外进入加工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可办理出口退税。我曾经用壮士断腕这样的话来形容,实际上这的确要有勇气和智慧来推进。
民企与国企就像一个家庭出来的两个儿子,作为长子的国企分得了家庭的所有资产,依靠家的荫庇能轻松存活。而且上述文化冲动力已经获得合法的地位,社会不再像过去那样把文化看做是制定规范、肯定其道德与哲学传统并以此来衡量、非难新生力量的力量。这里环渤海区由于其所依托的巨大的行政与人力(高校密集的高端人才聚集)资源优势在全国不具可复制性,同时其经济突出地仅仅局限于京津唐极为有限的三个城市,周边县市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发展洼地,城市之间不能互相利用,从这个要素来看,他们的要素不能互相分享,虽然北京有很好的人才、科技、资金,但是河北没有用上,由于市场上绝缘,市场上也没有互相分享,(倪鹏飞:京津冀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产业绝缘2014年09月09日 15:22来源:凤凰财经) 正因为如此,它根本不具备推广的意义。它在土地制度改革、价格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为全国作出了开拓性的示范作用(曾智华编著:《解读中国奇迹 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的成功和挑战 》67至68页 , 中信出版社)。
更重要的是,设立制版中心,为企业生产小型面料样本。与以往相比,这种流动不是来自于外部的政治压力的强制和军事避难的被迫,而是市场的力量与财富的召唤后的自发。
1991年8月,听到苏联领导人亚纳耶夫对戈尔巴乔夫发动政变的消息后,王震给党中央发电报,提出中国应当表示支持亚纳耶夫的政变。一个远未正常的学术环境导致争论各方占据的平台及手持的武器完全不同,尽管目标看似一致,但几番交锋下来,未见共识,只见火气,唾沫与硝烟齐飞,激愤与拂袖一色,漫天飘洒的战火与寸土必争的豪情织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其魅力之大使得参与者与观众都只顾欣赏这难得的画面,至于他们争的是什么,为什么而争,倒没人真正去关心。
距此不到10年,当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东欧各国发生剧变,几乎一夜间选择了宪政,但这些不仅没给中国以风向标的启示,反而带给他们更大的警惕,反和平演变的声调日渐高涨。抓大放小方案以文件的方式被正式确定下来。这些意料之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当初的预期,时间一长逐渐深刻的影响着社会每一个个体及群体的思想行为,且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约束人行为的习惯,这就是制度的雏形。过去24年间(俄国与乌克兰为过去22年间)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年平均GDP百分增长率依次为:中国(9.7),拉美(6.7),印度(6.4),东亚(3.8),波兰(2.9),世界平均(2.8)。腾讯凭借微信再入世界创新50强榜单,排在第16名)。(李义平:凯恩斯革命之革命 《读书》2011年第四期) 真正强大的企业就在这样一轮轮的生存——竞争----倒闭----重生----壮大的市场竞争潮流中不断摸索发展, 再回到深圳。
(见上)这就是国企特权带来的贻害。深圳的发展留给了企业更多直面市场,通过市场的搏杀而不断淘汰、成长、壮大的机会。
与之成对比的是,在中国的最南端的广东珠三角,经济分布却呈现另外一种形式。(王克:昆山爆炸案曝政府招商黑幕 投资送人大代表名额 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08月12日) 我们发觉,中国最强县的昆山光鲜靓丽的背后,其经济的基本面竟然是是由海峡对岸的台资托住的,本应撑起本地经济框架的民营企业只能给高高在上的台资打打下手,在产业链最底层的低端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上相互搏杀。
首先是‘聚焦张江战略。一个守信规范、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是昆山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
根据联合国统计局在1988-2012年间的真实GDP数据做了定量的比较。大量事实说明,依赖各种形式的补贴,通过政策鼓励和廉价信贷,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在所谓战略性产业中的发展,得到的是增长率,损失的是效率。(K R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295页 陆衡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波普尔先生这话好像是专为说给邓小平听的,也像是看到中国改革开放路线图似的。央企上缴红利,结果还要回流。
这位年少时即展示自己的非凡激情的学人,尽管后来的大半身羁旅海外,但这个民族的命运却像苍天一样无时不刻不笼罩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头上。所以他认为在中国的转型过程中政府的政策绝大多数是正确的,也许正是他的这一结论遭到了对强大的政府干预时刻保持警惕的学者的误解,受到不应有的攻击,而没有理解他必须随着资本积累和要素禀赋的提升,原来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变成符合比较优势,------就必须把保护补贴消除掉,也就是深化改革的观点。
这里林毅夫心中的中国无疑是作为一个实践新结构主义的完美形象出现的,尤其是当他熟练的说起那些实行结构主义的拉美各国与深受华盛顿共识影响的东欧各国的情况时,但实际上中国各地由于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以及历史条件等诸方面的巨大差异,经济发展样式是不尽相同的。而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
写完后有一个感受就是,中国的问题太复杂了。(3)清单上的某些产业可能是全新产业,鼓励外资进入,还可以设立孵化计划,扶持国内私人企业进入这些新产业。
目前中国真正发展的较为成熟且具备现代城市经济集群意义的应是前两者了,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经济迄今发展最有生气最为繁荣的一面,也是最能展示和回答林毅夫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诸多疑问的地区,但是这两处的发展又并不是完全相同,甚至可说是有很大差异的,那么这两处究竟谁最能体现林毅夫后来居上的新结构主义精神呢? 林毅夫在《新结构经济学》第3章具体提出了他的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框架(GIFF)的两步六法:第一步是确定一国可能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产业。林则认为必须考虑到中国国企所面临的现实国情,如果全盘私有可能导致更大的腐败。国有企业的问题此前也被提到过多次。从盈利水平、人均利润、劳动生产率、资产运作效率、经济效率和效益上看,国有企业都明显低于民营企业。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发布的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及相关分析报告显示,2010中国企业500强的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上继续呈现民营企业领先的格局。另外国企管理者的所有权及行政属性则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完全足够的动机、动力和足够挑战挫折的勇气挑起重担的责任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当然也不允许他像民企这样灵活的应对市场竞争。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一项能给几乎所有人带来利益的改革在中国的推广都是多么的不易。由市场衍生出来的私营部门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根源,而资产阶级自由化正是走向资本主义的必经阶段(《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人民日报1990年2月22日),甚至把80年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所有经济困难与政治动乱的成因都归咎于市场化改革。
在这里我们以龙头中的龙头昆山市为例。果然,当斯密这个道具摆放完毕后,争论的焦点重新回到了中国问题上,更具体的说,就是对林毅夫的新结构主义的认识上来。